Guangzhou C-NOW Biotech Co., LTD

广州市辰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这类超标洗发水,要不要用?谁来埋单?

技术与艺


的平衡使者


二噁烷,有机化合物,别名二氧六环、1,4-二氧己环,无色液体,稍有香味。二唔烷是一种室温下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在水源和食品(如: 西红柿、虾、咖啡等)中有微量存在,常作为溶剂广泛应用于油漆、农药、医药等产品的生产中。被IARC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评估为对人体可能有致癌风险,也是化妆品禁用组分。

二恶烷,犹如游荡在洗发水界的幽灵,曾让本土洗发水领导品牌霸王遭遇灭顶之灾,早一阵子又开始在宝洁身上发威。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公布,检验坊间60款洗发水,逾73%验出污染物二恶烷、可致敏防腐剂或甲醛。当中二恶烷据内地标准并不能被用作化妆品原料,故不会出现在成分表中,但生产的化学过程中会自然形成,香港消委会发现38款含有此成分,当中7款更超出欧盟安全水平,最高超出一倍半。

其中宝洁多款洗发水抽查后,发现其二恶烷含量超欧盟建议安全标准,香港大润发对所涉产品进行下架处理。媒体曝光后,事件一度发酵,对宝洁构成不利。


很快,有关行业协会出面对“二恶烷”相关问题进行说明,一定程度上为宝洁“申冤”;在宝洁提供检验合格证明后,大润发旋即全面恢复产品上架。


舆论很快趋于平息,宝洁有惊无险度过危局。


曾经掀翻其竞争对手的巨浪,到宝洁这里成了茶杯里的风波。


2010 年中草药洗发用品品牌霸王国际二噁烷事件2010 年7 月,香港媒体曾以一篇名为《霸王致癌》的报道称,霸王旗下的多款中草药洗发产品,经过香港公证所化验后,均含有被美国列为致癌物质的二噁烷。该报道一刊发就让霸王的股价狂泻,随即停盘。


虽然国家相关机构此后相继为霸王做出了安全证明,但这家公司经此事件发酵后的声誉已大不如前。而在霸王洗发水之前,诸如强生这样的公司也曾一度被质疑过二噁烷的问题。二噁烷作为杂质进入化妆品是1970 年代便开始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旧事重提”。


洗发水中的二恶烷频频引发关注,责任在谁?

1


毋庸置疑,化妆品生产企业是"源头"。


众所周知,"二恶烷"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有轻微的类似乙醚的清香气味,属于微毒类,是常用的非质子溶剂,主要用作溶剂、乳化剂、去垢剂的生产等。


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要求,二恶烷不可用于化妆品作为原料,因此,并不会出现在成分表中。如若被检测出来,也只允许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因素挂钩,且限定值为30ppm。


但这并不意味着洗发水中的二恶烷无法从技术上进行避免。例如,在此次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抽检样本中,就有滋源、阿瓦隆、施巴、花王等12款国产以及外资品牌产品未被检出二恶烷成分。

|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抽检结果


也就是说,化妆品生产企业如果对自身做出足够严苛的要求,这些技术上的难关也并非无法克服。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此次事件体现的不仅是化妆品生产企业能否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映衬着一个企业是否对消费者有足够的责任心。


这一点,或许不只反应在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这次抽检中,更反映在近两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对化妆品企业的诸多次抽检中。


在诸多报道中不难发现,不论是行业还是消费者,对这类信息都给予较高的关注。但总会有化妆品企业在同样的问题上多次"栽跟头",少部分品牌在经历了数次抽检曝光后,也不得不退出市场。


诚然,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抽检还没有像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抽检这样引发更为广泛的影响,倘若企业就置之不顾了,品牌一直游走在"红线"的边缘,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和信心被消耗殆尽,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2


当然,除了生产企业自身的原因,消费者对化妆品成分的一知半解也是造成恐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仍旧以洗发水为例。在网络上,一篇内容为"洗发水中被忽略的8种有害致癌成分"的文章被各种不同的标题包装后,广为传播。

其中,氯化钠就被列为一大有害致癌成分。据业内某洗护品牌的资深研发工程师解释,氯化钠是身体每一个细胞包括头皮在内都需要的物质,在达到一定剂量的前提下才会产生危害,显然,这类文章并无科学道理。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知识训练,他们大多会通过网络上所谓的"科普"文章来了解相关的信息,但一些文章在经历多次转载以及不严谨的删改之后,其真实性也会大打折扣。


虽然说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化妆品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在化妆品的成分等更为专业层面,消费者仍旧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抑或在各类谣言的蛊惑下,这种不对称性会加大。


要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消费者自身要加强学习和鉴别能力,化妆品生产企业或许也该贡献出一己之力,不只是通过各种广告宣传向消费者灌输产品含哪些有效成分,更应该告诉消费者如何鉴别。这样,也不至于逢抽检必恐慌。


目前,已经有很多化妆品企业开始通过企业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向消费者持续传递化妆品的知识,且兼具趣味性和科学性。


毋庸置疑,化妆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分大小,企业严于律己,从点滴开始规范自身的同时,给予消费者一定的知识科普,也是防患于未然。


大部分文章来源:青眼(微信号:qingyanwh)

广州市辰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020-39922895

service@c-now.com.cn

广州市番禺区新骏一街16号2-1014